top of page

【子房閱讀筆記】致富的特權 二十年來我們為央行政策付出的代價



如果是在戒嚴時期,這本書應該會列為禁書吧!本書作者群包括央行前任與現任理事(聽說還觸怒了央行總裁),因為它揭露了台灣長期的低薪高房價是怎麼來的。以下分享我的閱讀筆記,並同步更新相關最新統計數字。


基本上,每個國家都有個印鈔票的央行,而每個國家央行的責任有三:維持低而穩定的通貨膨脹、維持穩定的經濟成長、維持金融體系的安定、維持利率匯率的穩定。美國的央行是「美國聯準會」,任期與總統內閣錯開,擁有其獨立性。台灣的央行則直屬行政院,除央行總裁外包含財政部長、經濟部長都是理事成員。


1999年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孟岱爾曾提出「三元悖論」:固定匯率、自主貨幣利率政策、資金自由流動這三個選項,不可能三者都兼顧,只能任選兩個。


台灣選擇了後兩者。


在台灣,其實1978年以前新台幣兌美元維持固定匯率,到1978年後才開放浮動匯率讓市場供需決定。市場對新台幣的需求大,新台幣便會升值。對美元的需求大,新台幣便會貶值。但在出口商持續對美國大量出超的情況下,外匯市場有以美元換新台幣的大量需求,但央行想維持匯率又阻止新台幣升值,便持續出手買下出口商手中的美元,也造成台灣的外匯存底不斷增加。台灣的外匯存底快速累積,主要來自1980年代以及2000年彭總裁上任以後。深究其成長原因,皆是央行試圖阻止新台幣升值。


截至目前為止,央行的外匯存底稱得上台灣最龐大最神秘的一筆資金。2024年3月央行公布外匯存底為5694.22億美元,比台灣規模最大的國泰金控還大,在全球外匯存底國家排名第六,僅次於中國、日本、瑞士、印度、俄羅斯。


根據央行赴立法院報告資料,央行預計2024年貢獻國庫2000億,不但打贏台灣金控業者,還冠居全球央行,是「國庫金雞母」。獲利能力僅次於台積電,可說是全台第二會賺錢的「「企業」。央行的所得九成來自外匯存底的外幣投資配息,但有第二大筆收入來自外幣兌換利益,也就是台灣央行與國內金融機構換匯交易的利益。例如當美元(美國)的利率高於新台幣(台灣)的利率,代表台灣央行所獲得的美元利息會大於央行所需付出的新台幣利息,因此產生獲利。若想賺更多,台灣的利率是勢必要比外匯存底投資地區的利率為低,否則可能會虧損。這點也是經濟學家詬病若央行變成「政府營利單位」,恐怕在政策的決策上無法兼顧央行應負的原始責任。


另一方面,新台幣貶值政策也讓台灣廠商進口最新技術設備的成本增加。研究顯示,貨幣貶值越嚴重的國家,研究發展的支出越少。廠商失去競爭力,自然也壓縮獲利,能分給員工的薪資自然停滯不前。因此台灣薪資成長趕不上房價,甚至優秀人才流失遠走他鄉,造成惡性循環。

在彭淮南擔任央行總裁時期,央行持續在外匯市場買外幣干預外匯,也將國內利率保持在比他國還低的水準。在不限制資金自由流動的狀況下,壓低利率能避免外資流入與貨幣升值。


然而低利率環境一向是資產泡沫成長的催化劑。利率降低會使投資人的借款成本變得便宜,促使資金投入市場推升資產價值,特別是房地產。例如美國在2000年的網路泡沫後,大力採降息政策促進經濟,但一波低利率的操作,也醞釀了2007年的次貸風暴。


低利率環境除了讓買房者願意背房貸買屋外,原本尚在猶豫買房的人因為害怕房價繼續上漲,下決心提早買房,這樣的行為也進一步推升房價。台灣的房貸利率,在1994年約為9%,但是到了2003年後再也沒有超過3%,2009年後更是跌到2%以下。台灣的房貸總額在2000年是還在3兆以下,2023年全國房貸總額已衝破10兆,顯示大量資金湧入房地產並推升價格。


低利率環境也讓銀行業的營業重心,從微利的存放款業務轉換到財富管裡業務,頻繁地介紹存款戶購買基金、債券、保險等商品。然而適宜長期投資的基金或債券,銀行為了業績督促財富管理部門誘導客戶頻繁更換基金,有違正確理財長期投資的理念。


看了這本書,我有以下三點體悟分享:


一、台灣的低利率環境狀況短期內應該不會有太大變動,但穩定通膨是正常,所以一定要會理財。


二、有央行這麼龐大的外匯存底當後盾,若兩岸發生危機恐怕牽動世界經濟,應該算是另類的護國神山了。


三、如果可以,做領美金薪水的工作,然後在台灣生活,應該是最棒的人生。


37 次查看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