幾個禮拜前,小資oma從101旁的天橋走過,正逢聖誕市集場地佈置期間,想說難得有法國百年聖誕市集來台,不如來先睹為快一下,看到藍色聖誕樹上掛著大大的「支」時,心裡一顫,想說這麼大的與活動性質不搭的廣告掛在那,打賭整個市集氛圍應該會變調。果然「皇天不負苦心人」,市集開賣後被批評地體無完膚,讓想體驗浪漫聖誕氛圍的民眾大失所望。
正好最近到歐洲旅行的我,剛好看到三個不同國家的聖誕市集,都非常的有特色,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:其實聖誕市集是源於德國和奧地利的基督教文化,每逢聖誕節前夕,人們就會開始在市政廳及教堂附近擺攤,販賣用木頭、鐵或玻璃燒製成的小飾物,及薑餅、熱紅酒等傳統飲食,聚集在一起慶祝。市集中除了既有的攤位商機,也延伸出新的商業模式,比如說在布拉格廣場出現馬廄,裡面放許多綿羊跟驢子,民眾可以買飼料餵他們,重現耶穌誕生的畫面; 攤位的組合屋及街道的燈飾佈置都有專門的公司在做租借; 廣場周邊的飯店跟攤位商家合作,可做到room service的服務!這些都是在既有的模式下的創新,也形成更大的聖誕經濟規模。
透過歐洲的聖誕市集,我體驗到好的文創除了架構在紥實的文化底蘊上,也讓人可以觀察到產業鏈的完整性。因此,相較於台灣這次的聖誕市集,實質活動並沒有讓人感受到文化的價值,而且攤位內容跟主題又不是這麼的契合,所以令人失望。
搞錯了體驗經濟該有的本質,如同在巴黎左岸咖啡裡硬是加了珍珠,德國人來到台灣夜市看到德國豬腳一樣。台灣民眾其實期待體驗到更多法國聖誕市集的「原汁原味」,但這次「大融合」的結果,看來下次還是乖乖移植就好。